于2019年出台的“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h”规定,多年来一直面临难以执行的尴尬境地。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虽然雅迪、爱玛、小牛、依莱达等诸多电动自行车品牌的线上官方旗舰店均称不支持解除限速,但到了这些品牌的线下门店,“解速”是常规操作,且门槛很低。在线上,不少商家以“报警器”“通用锁”为名,在电商平台售卖各品牌电动自行车的解速器,价格在百元以内,操作门槛同样很低。
从线上官方旗舰店的言之凿凿,到线下门店的暗度陈仓,再到电商平台的推波助澜,电动自行车“解速”已成了公开的秘密,这也让电动自行车限速规定沦为了空文。11月起,国家将实施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国标”),其中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仍维持在25km/h,再次引发了各界对于电动车限速的讨论。
电动自行车随意提速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超速行驶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隐患;另一方面,“解速”后的电动自行车在事故责任认定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消费者可能因此承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此外,门店提供提速服务还涉嫌非法改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一旦被发现,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既然如此,乱象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既有消费者需求层面的因素,也有厂家、门店及电商平台等利益链的推动。部分消费者出于时间、经济上的考虑,希望电动自行车能跑得更快,以满足通勤需求。而厂家、门店及电商平台则为了自身利益,通过预留解速后门、售卖解速工具等方式,为电动自行车提速提供便利。这种默契配合,使得电动自行车限速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形同虚设。
“新国标”的实施为整治电动自行车提速乱象提供了契机。新规对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蓄电池电压、电动机功率等技术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这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也为整治电动自行车提速乱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过,要真正堵住“后门”,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解速行为的查处力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物联网等,强化对电动自行车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解速行为,予以严厉处罚,形成强大的威慑效应。其次,厂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为电动自行车预留解速后门,更不得为门店提供解速工具,否则就要付出沉重代价。
总之,电动自行车超速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问题,需要厂家、销售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以“新国标”的实施为契机,各方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堵住电动自行车提速的“后门”,确保电动自行车的安全使用,维护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安全才是最近的路。对各方来说,莫不如此。(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