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被曝光后
交警部门马上开始行动
一周之内更换了三次解决方案
那现在的金沙洲大桥上桥位
又是怎样的情况?
↓↓↓
某天下班高峰期
记者驱车前往金沙洲
在距离金沙洲大桥还有400米处
发现车速开始缓慢
而此时的车龙正间歇性前进
有5位交警在大桥引桥处值守
不少电动车
聚集在内环和匝道的交汇处
据路过的电动车车主介绍
现在的交警
会让上桥的电动车先等待
等到一定量后
再拦住机动车让电动车通过
针对该路口电动车横穿内环的情形
交警已经
尝试了好几种值守方案
2月24日晚高峰
交警尝试在松南路上桥位
严格拦截电动车
所有电动车被引导行到松贝街
推车上桥
结果全都给塞住了……
“塞了一个小时,根本上不去。电动车太多了,楼梯太小。”
通行能力不足
交警在第二天更换了值守方案
拦住一部分电动车让其等待指挥
等到电动车有一定量
桥面交警再拦住桥上的汽车
安排电动车上桥
因为部分电动车车主不听劝导
导致现场秩序混乱
这个值守方式以失败而告终
最终
值守交警一起到桥面
拦住电动车,再进行统一安排
也就是开头那一幕
当时
在松南路的上桥位
记者看到大量电动车
依然混合着机动车一拥而上
目前这种拦截放行的办法
有些电动车车主就认为
相对安全一些
但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还是希望
能把非机动车道改造好一点。”
为了消除交通隐患
交警连续更换了三种引导方案
但效果似乎不太理想
多方呼吁
彻底改善非机动车通道
让电动车主有路可走
不过此前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却否认了
金沙洲大桥
针对非机动车道整改的可能性
松贝街金沙洲大桥人行桥底
相比起机动车道上庞大的电动车大军
这里确实很冷清
不过
还是有不少电动车车主
卖力地推着车
甚至有人推到一半连货物都丢了
只能无奈下来捡
电动车车主表示
这座人行桥的上桥通道
有“四大问题”
太窄、太陡、太卡、太滑
其实金沙洲大桥有两座人行桥
除了这难走的旋转楼梯
还有一个楼梯可以过桥
但更陡、更难走
“差不多有45度角了,
你可以过去体验一下。”
记者发现“上桥困难,下桥更难”
简直就是“反人类设计”
广州市政协委员刘继承表示
桥梁通过性、便利性、人性化等方面
就目前来看可能都不太够
“如果有安全的路可以走,
肯定不会想到要跟机动车抢车道。”
金沙洲大桥的原设计单位
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工作人员介绍
当初金沙洲大桥人行桥设计时
主要考虑的是行人和自行车
并没有考虑
大量电动车的通行
话说回来
金沙洲大桥是2003年建成的
就算2015年扩宽
当时确实没有那么多电动车
这可以理解
城市在发展,政策在更新
道路规划也得跟上发展的步伐
绝不能因为一句“不具备条件”
就让隐患长存
就像电动车车主说的
他们也知道危险
但更希望自己能“有路可走”
目前
“金沙洲大桥乱象”这个问题
不仅得到了广州市政协委员的关注
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的林培群教授
也带领了多名博士生
到现场调研
好消息是
他认为这个位置的整改
并非不可为!
近日林教授和他的团队
在调研之后出具的
关于金沙洲大桥慢行通道的调查报告
首先
他们进行了流量测算
发现在高峰时段
电动车进入金沙洲每小时的需求
大概是1572辆
而现在
两座上桥慢行通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只有1200辆
“通行能力是一个极限的通行量的概念。以杯子为例,假设这个杯子最多能够装多少水,实际的水超过了杯子的容量就一定会溢出。哪怕1%也会溢出。”
1200辆只是理论通行能力
实际通行还受桥梁的现实条件影响
比如宽度、坡度和流线
金沙洲大桥桥面非机动车道
空间还算比较充足
但位于大桥两侧的四座上下桥坡道
1号梯坡度最平缓,为11度
目前只有针对
手推自行车通行的坡度标准
不宜大于14度
和针对残疾人轮椅通行坡度标准
不宜大于4.8度
湖北省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曾公开提出
服务电动车上桥坡度
不宜大于1∶8的设置要求
也就是7度左右
经测量
2号、4号坡道的坡度
都超过了26度
电动车通行存在较大隐患
坡度为14度
也只符合手推自行车通行坡度要求
并不适用于电动车通行
值得一提的是
它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就是转弯半径太小
有电动车主提出
金沙洲大桥能效仿海珠桥或人民桥
修建非机动车专属车道
对此
林教授认为
再次拓宽金沙洲大桥耗时长
财政投入巨大
而直接在现有机动车道上划出空间
又会造成机动车拥堵
目前较为可行的整改方案
是从四座上下桥坡道入手
而针对3号通道
林教授建议把转弯位半径加宽
或者直接改成全坡道
问题来了
旋梯设计如何改成全坡道呢?
全坡道也会存在
电动车上下行速度过快的安全隐患
所以林教授提醒
有必要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缓行措施
比如在斜坡中间处加几级台阶
目前
记者已将这个方案
提交到广州市交通局项目管理中心
戳视频看更多▼
听完专业人士的分析
确实是很不错
其实
问题并不是无解
只不过如果想真正落实整改
需要各方继续努力
针对这个问题